当你每天给手机充电、看电视时,你可能想不到,稳定电力供应的背后,有一家淄博企业打造的智慧巡检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用“眼睛”注视着山东输电线路的运行情况,一旦哪里有隐患,就会及时向管理者发出预警,助力及时排除隐患。
“相当于我们在输电线上安放了一只带‘大脑’的‘眼睛’,能看见还能分析。”4月13日,“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地处淄博的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洋”),智洋董事陈晓娟如此形容他们打造的远程智慧巡检设备。
AI产品基本覆盖山东所有输电线,全国在用设备接近一半来自智洋
在智洋展厅内,一系列智能可视化巡检设备静立。仔细观察,有的产品带有小雨刷,有的设备带有太阳能板。
“我们的产品采用了超星光级夜视,在凌晨拍摄的图像也非常清楚。在恶劣天气,产品可通过雨刷除尘除雾,有浮冰的话,也可以通过加热来融冰,低温条件下也能保证电池正常供电。通过这些配置,确保这些设备能在山区、林区、戈壁、高原以及雨雪天实现不间断的信息传送,过硬的产品质量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智洋副总经理胡志坤告诉新黄河记者。
据了解,作为一家广泛开展AI+行业应用研究的企业,智洋将人工智能技术率先在输电领域落地应用,自研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输电通道隐患智能识别算法模型,已成功在全国近百个省市公司上线,每天为数十万台设备千万级图像提供分析服务。北京冬奥会、青岛上合峰会及连续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项国家级会议的保电工作,智洋都有参与。
“我们的远程智能可视化监控系列产品基本覆盖了山东所有的输电线路。目前这一系列的产品全国的部署量大概有七八十万套,有接近一半是智洋的产品。”胡志坤告诉新黄河记者,智洋的竞争优势在于,做的是全栈解决方案,包括了终端产品、平台和后期服务,可以构建闭环的场景,持续收集并迭代数据,保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行业应用的深度不断增加。
经过多年发展,除了电力领域,智洋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已拓展至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比如,其打造的无人机,可自主地起飞降落、充电换电,无需人员到现场,工作人员通过远程平台规划好航线,下发巡视检修任务即可。
得益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耕,智洋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从2015年至2020年,其产值增加了10倍,去年增速达20%。
在陈晓娟看来,这归根结底在于创新,智洋研发人员占比超40%,只有不断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企业才会有活力。
从看得见、看得清到看得懂,主动决策的“大脑”已能预测未来
早在去年,智洋已入围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发明专利TOP50强,位列32位。
智洋的AI产品到底有多聪明?
胡志坤解释,最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前,智洋的产品更多的像一个被动采集数据的终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优化,他们增加了隐患的智能识别、场景变化的识别、隐患测距的识别、图像质量的分析等技术,让智能设备从看得见到看得清楚再到看得懂。随着大模型的持续提升,其智能产品不仅可以识别变化,还能预测未来。
“像在水利领域,基本上我们的产品可以预见下了200毫米雨之后,这个地方水会淹到什么程度,我们还能生成水库河流的调度预案,也就是说,智洋的AI产品已经从原来的隐患感知变成了一个主动决策的‘大脑’,能够预测未来。”胡志坤告诉新黄河记者,下一步,硬件设备和大模型的结合将走向一些更加智能的场景,现在技术发展非常快,今年和明年智洋将有更加智能的产品面世。